宗教的源头是现实苦难,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境内开始传播的时候,受传播的人群多数是贫苦的底层人民,当人们生活在困苦和绝望之中,基督教给人类点燃了希望之光。
对中国人而言,基督教是一种异质文化,从它进入中国的那天起就和汉民族本土文化不断的冲突与融合。自唐代始,便经历了艰难的传播之路,多次试图借鉴、依托甚至献媚于中国文化,但并未取得成效。鸦片战争后基督教作为殖民主义的洋教更遭到国人的反对,以至于引发了义和团运动。
马克思在19世纪后期站在批判资产阶级和封建权贵的立场上指出:宗教是麻醉人们的鸦片。从而在理论上否定了宗教的正面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宗教被作为阶级社会的产物受到盘点,基督教更是作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被打压。随着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推行,宗教在中国大地重新抬头,在多元化的当代社会基督教在中国传播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本土化新阶段。基督教以新的面貌在中国乡村迅猛传播,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一部分信仰者在没有任何境外传教士的帮助下,凭借一种自我的心理想象去信仰,形成了一种中国特色的乡村基督教,带有浓厚的地方乡土气息。在现代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多数人生活在权与利、食与色的平面化生存空间时,居然有那么多的中国农民没有选择传统熟知的道教、佛教等,而是虔诚地接受了他们自认为具有“精神靠山”的异域基督教。多数信徒物质生活相对贫乏,社会地位相对低下,多为老弱病残者和留守乡村的中老年女性,即社会学意义上的弱弱群体。而今天,对社会底层关怀这也正是作为艺术家关怀本土民生的使命感。
· 乡村基督教对于都市化人群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一个商品拜物教的社会可能会有幸福,但很难有幸福感。在当代浮躁的社会中宗教算是最严肃的话题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可能有宗教,但很少有信仰。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漫长的战火与动乱,整个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验。在西学东进的过程中,我们引进了德先生和赛先生,但是没有引进宗教,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因此,宗教`一直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宗教可以协调一个社会健康的发展。
当代艺术更多地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人类社会所创作的每一社会对象它本身就是人类内心的体现和结果。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认为:“构造性结构”同时又是“被构造性结构”,人们形成了社会实践,也被社会实践所形成,即人与制造物的场域空间关系极为重要。
礼拜堂在西方代表着最神圣的空间,是上帝的居所,人类在此举行神圣仪式的场所,即人神交流的空间,无论战争、瘟疫、灾难…它总是人们最为信赖的避难所。它集中了人类最美好的愿望于其中,一个物化的乌托邦世界。西方的礼拜堂强调向上的空间维度,即基督受难的上升,人类对彼岸世界的向往。中国中原地区乡村基督教的礼拜堂它没有欧洲教堂的威严和崇高,更不具备当代都市教堂的奢华,几乎在最为普通的乡村民居的基础上举起十字架就代表着神的空间,有的在门面上写上某某教会的名字,装饰上当地民间象征“美好的饰品”,这种“美好的饰品”对都市有审美修养的人群而言极为庸俗不堪,这种教堂包含着极端超越性同时也极端世俗化,即充满矛盾的一体。当地教民没有去过西方,也没有亲眼见过所谓的神圣教堂,仅仅按照他们自己的愿望建设自己的神圣空间,即所谓的西方主义的心理想象,这正是本人创作礼拜堂作品的源点。
具体创作的作品如下:
1), 两套图片,一套为冬天的乡村教堂(无人的)正面场景(以人类学的客观态度,同时也是我的主观选择),教堂凄冷、苦难、无人问津,这正是基督教在中国乡村得以发展的源头,而恰恰也反衬出农民信仰的坚定性;另一套为乡村教堂传教人抱着像框站在同一角度的夏天教堂背景前,像框里面是冬天的教堂场景照,强调人与教堂在时间过程中庄重的宗教仪式感。
2),10件中原地区的乡村教堂雕塑,材质是水泥和泥巴,水泥是加钢筋浇注的实心雕塑,泥巴就是按照当地作泥菩萨的方法完成的.
3),20多幅乡村教堂油画以及乡村教堂祭坛画组画,以表达当代中国农民在苦难现实面前对异质宗教既是主动同时又是无奈的选择。
作品主题:中国农民对异质宗教的文化想象,即中国农民的西方主义,他们没有去过西方,也没有见过西方教堂,而是按照自己的心理想象建造的乡土化教堂样式,并彻底融入当地生活。中国农民与基督教的结合,在当代中国复杂的社会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人出生地安徽宿州为赛珍珠小说《大地》三部曲的“背景舞台”,小说的主人公王龙在饥荒逃难的过程中,洋人传教士举起十字架向小说的主人公王龙传教,当时王龙想:十字架上的人一定是个坏人,不然怎么会被吊死呢?这部小说描写得时代是二十世纪初灾难深重的中国,此小说于193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农民的第一手资料。时隔境迁,今天这里农民主动自发建造自己的信仰空间,无论资金来源还是设计施工都有当地农民亲自完成,目前这一地区共有六百多所乡村教堂。
宗教问题是冷战之后人类冲突与融合最关键的问题,也是未来中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当今中国已近一亿基督徒,乡土教堂真实反映基督教文明与中华本土文明融合后凝聚的原生态空间。
2007年,时值基督教进入中国两百周年,既马礼逊从英国入华传播基督教新教200周年,海外世界都十分关注中国态度。
现代化让人们集中所有的力量用在建设和发展上,当现代化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异化了人们自身,没有人感到安全与满足,这是今天我们不得不面临的苦难;而中国农民的社会地位与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决定着他们身处双重苦难。中国乡村教堂作为建筑本身的样式与繁琐而华贵的“真正的大教堂”相比是苦难的;而中国乡村教堂在乡村艰苦环境与中国农民的衬托下更是苦难的。